其他
叫好又叫座,因为它踩了中国人的老痛点?
前言
深度读物的意义,在于阅毕后头脑清醒,而本篇文末的结论,大概率会让你神清气爽——
文本、声音、影像唾手可得的当下,AI技术又雪上加霜。动画电影引以为傲的“虚构”魅力,在当今的大众面前几乎失灵了。
就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中,去年的国产动画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达成了17亿元票房。
这篇1.7万字的文章,系统复盘了这部电影成功的底层逻辑。
这是学术趴第一次付费尝试,含金量更高。
我们一直坚守深度内容,也希望得到您的首次支持和反馈,感谢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获得成功,是一场复兴的“审美共谋”?
执笔作者 / 笔鸣
编辑 / 思考姬
引言
02潜文本与留白,重要的底层逻辑?
03缺少什么,也不能缺少戏剧性和冲突?
04一种突出的结构性问题:解说与信息传达
05审美共谋与风格化
06《长安三万里》获得成功,是一场复兴的“审美共谋”?
结语
编辑推荐
追光历年动画电影盘点
在另一方面,勤快的产量也让一些问题愈发明显。
此前,我们最常听到的对追光的指摘是“追光技术成熟,但编剧不行”。
究竟不行在哪?每个人在看完电影后,都可以指出剧情中一些具体的不当之处。
但当我们从总体上进行综合观察,那么追光八部电影的编剧,是否可以梳理出一个脉络来?
01
追光前期电影,对白是怎么错位的?
《猫与桃花源》中的台词,恐怕是追光编剧的自嘲
我们先来把追光的动画电影,大致分为三个阶段:
①前三部儿童向的合家欢电影:《小门神》《阿唐奇遇》《猫与桃花源》为第一个阶段;
②后四部青少年向神话题材电影:《白蛇:缘起》《新神榜:哪吒重生》《白蛇2:青蛇劫起》《新神榜:杨戬》为第二个阶段;
③最后一部《长安三万里》为第三个阶段(考虑到《长安三万里》只有一部,称为一个阶段实在有些勉强,但此片确实与之前各片有很大不同)。